|
|
?
普格概况? 普格县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东部,地域在北纬27°13'—27°30'、东经102°26'—102°46'之间,幅员面积1918平方公里,东、南、西、西北和北面分别与布拖、宁南、德昌、西昌、昭觉五县(市)接壤。县城普基镇北距州府西昌
74公里
,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、汉、回、壮、苗、布依、白、藏、蒙古等民族共同居住的少数民族聚居县。2006年底全县共有人口14.4万人,其中彝族11.1万人,占总人口的77.1%;国内生产总值7.9亿元;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4898万元;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76万元;农民人均纯收入2145元。
建制沿革? 普格,彝语意为山垭口下的草甸子,彝族群众称普基,普格即由普基转音而得名。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末、西汉初即纳入祖国版图,属邛都(今西昌县)。据《史记·西南夷列传》记载:“自滇以北,君长以什数、邛都最大,此皆锥结、耕田、有邑聚”。汉武帝元鼎六年(公元111年)置越西郡,普格为越西郡辖地。唐末入南诏,为阿都训,隶建昌府。元世祖中统三年(1262年)自立,至元十八年(1281年)设千户,后升军民总管府,至元二十六年(1289年),府罢为里州,属建昌卫。明初袭元制,为里州,属建昌卫军民指挥使司。清雍正六年(1728年),改建昌卫为宁远府,普格阿都正副长官司均属宁远府。光绪二十年(1897年)在普格设警佐一员,宣统元年(1909年)宁远府把府移驻普格。宣统二年,组建普格乡,属西昌县管辖。民国元年(1912年)普格设县佐一员。民国三年(1914年),把普格阿都土司辖区划为西昌县的分县。
1950年
3月
25日
,普格解放,设治局属西昌署辖,1952年普格由西昌专区划归凉山彝族自治区,同年
11月
27日
正式成立365bet亚洲备用。
地形概貌? 普格属云贵高原之横断山脉。螺髻山与乌科梁子东西对峙,中梁山纵亘其中。中梁子、波尾梁子和乌科梁子均属大凉山向南的分支。海拔
3500米
以下的山地面积较少,以中山(含亚高山)为主,占总面积的67.4%。丘陵平坝仅分布在河谷地带,呈高山、中山深切割地貌。境内河流主要有则木河和西洛河沿山脚由北向南潺潺而去,在县城附近东北角的扭皮各则处,二水合流,南注金沙江。纵观普格地貌,山脉河流南北走向,枕山带河,平行交错,东西群峰并列,中为凹凸,三山二水形成狭长的北高南低的河谷地貌。县境内最高峰为螺髻山主峰——也俄额哈峰,海拔标高
4359米
,最低处为白水河与宁南交界处,海拔标高
1040米
,河谷与山地高差达
3319米
,其地形地貌呈“三山夹两谷”貌,素有“一山分四季,十里不同天”的说法。
气候特征? 普格县位于四川省低纬度地区,气候受西南季风和印度北部干燥大陆性气团交替控制,干雨季分明,年温差较小,日差较大,年平均气温变幅仅
13℃
,是省内全年气温变化最小的地区之一,晴天多,日照时间长,辐射强,垂直差异十分明显,在凉山境内有“普格的太阳,甘洛的风,昭觉下雨当过冬”的说法。年均气温
16.8℃
,1月为
9.4℃
,7月为
22.7℃
,极端最高气温
33.3℃
,极端最低气温-
1.9℃
;年总日照时2094.7小时,年总蒸发量
2107.2毫米
,年总降水量
1169.8毫米
,无霜期301天。气候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具有显著不同,从高海拔到低海拔,从东北到西南,呈现出山地温凉到南亚热带气候的变化趋势,雨量季节分配的显著特点是冬干春旱,干湿分明,5-10月为雨季,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90%,11月至次年4月为干季,构成了“冬无严寒春高温,夏无酷暑秋凉早”的气候特点,冬季仅要一个月,夏季也只有两个月,春秋两季长达九个月。
红军长征过普格? 普格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。1935年5月,长征途中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九军团在军团长罗炳辉、政委何长工、政治部主任黄火青、参谋长郭天明的率领下渡金沙江,经披砂、松林坪进入普格境内。红军在大水塘(今坪塘村)一棵大黄桷树下小憩,向群众作革命宣传,并解救受国民党敌机轰炸的群众,当地群众遂将这棵树长期保护下来,敬称为“红军树”,县人民政府1977年将“红军树”列为重点保护文物。红军在普格的3天时间里,沿途向群众宣传红军宗旨,传播革命道理,打土豪、分浮财、为民除害,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。普格也有34名各族群众参加了红军。
|
|
|
|